《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讲座简评

讲座简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审美文化走向消费文化,文化转型的原因有许多,但大众媒介必占一席之位。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从文字引导到图像引导,审美文化正在淡出,消费文化走向繁荣。从大众媒介看文化转型,思考媒介的力量,也思考我们身处的时代文化。

主讲人简介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西方文论研究。著有《透视大众文化》、《审美阅读与批评》、《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等

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之声从未停歇,但消费文化盛行不衰也是现状。

对老师所描述的生产型人格的定义我并不完全赞同,或者说他的描述也受到了当今文化的影响。他讲生产型人格是不追求享乐,不追求消费,埋头干。

但我倒认为恰恰相反,生产型人格在劳动中获得享受,他有能力享受那种用双手创造的快乐。而将消费与享乐对等起来恰恰是今天的消费文化所塑造的产物,它不仅使现代人很难体验这种通过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吸毒”式的消费体验让人在每一次参与全民剁手狂欢时达到巅峰,马上追求满足的生活习惯让人不再适应细水长流,而是“早买早享受”的及时行乐。

很多人都在强调学会等待的重要性,正如心理学家的“软糖实验”显示:

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来自百度百科

但如今的社会文化已经让它越来越难。

人手一部的手机充斥着大量信息,人可以在其中沉浸很久,因为轻轻一刷,无需等待,就能带来无数的碎片信息,易读且带来满足。

“超前消费”成为潮流:花呗、白条等小额信贷为年轻人预支资产创造便利。年轻一代乐意为美好生活付费的理念无可厚非,可适度消费也很重要,为了追求精致而身陷债务危机,生活一地鸡毛……

试着放慢脚步吧,听听自己的心声,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让广告成为生活的目标。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