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近两天读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触很多。曾经第一次读时,本抱认真研习之态度,但没有预备便看到刺激感官的性描写,因此常见的事情再度发生——专注追求刺激而忽略内容……

因此重读时,心中保留的片段记忆是作者利用《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情节暗示人物的性格与情节发展;里面的人物自由放荡(我认为我最初完全没能注意到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都是有关联的,甚至印象中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还有故作呻吟摘抄了有名的一段摘要: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很难说我领悟其中几层深意,但加粗的一段文字的表述方式很新奇,让人玩味。

这次阅读,注意到数次人物由于某种行为服从了内心的驱使,便从沉重重回轻盈——当特蕾莎离开瑞士苏黎世独自重回捷克时,习惯拥有“性友谊”的托马斯又解绑爱情,重新轻盈;当弗兰茨大胆向妻子坦承自己的情妇并获许,他轻松而重归真实。

哲学

读前一小部分,因为作者太过友善——总会插播一段内容将自己的思考重点阐述,不必担心看不懂他文字的隐喻,我甚至去确认一下这的确是小说体裁而非哲学论述。

最初和后部分都提到了“媚俗”这一词,我不是很能理解,查询发现该词条与本书名相关联,并提出作者译反:

Kitsch这个词80年代末中国读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学界译为“刻奇”,这个音译出于无奈,但是总比译反掉了好一些。

来自百度百科

爱情

故事的主线是围绕马修斯和特蕾莎的,前面说过,马修斯是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开始了维护“性友谊”的生活,直到有一次在小镇旅馆偶然中相遇了打工的特蕾莎,出于种种偶然(命运之鸟一齐飞落),特蕾莎将自己托付给了马修斯,而马修斯接受了这个“顺水飘来的孩子”,一旦有比喻,便产生了爱情。

但这个爱情是不平等的,特蕾莎在发现马修斯的幽会行踪后陷入噩梦,但她没有抗衡的力量,只能忍受着发生。

他只得向她招认,看见她和那个同事跳舞,他心里嫉妒。

“我真的让你嫉妒了?”她一连问了十来遍,仿佛他宣布她荣获了诺贝尔奖,她实在不敢相信。

……

唉,可惜很快就轮到她嫉妒了(笔者按:指发现托马斯的幽会行径)。对托马斯来说,她的嫉妒可不是什么诺贝尔奖,而是一种负担,直到他临死前一两年才得以摆脱。

P68

而在她想学会轻松接受对方的哲学——爱和做爱是两回事——与在酒吧调情的工程师发生了关系。

她能有什么武器呢?只有忠贞。她的忠贞,从第一天就给了他,仿佛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给他。他们的爱情是一座不对称的奇特建筑;他建立在托马斯对特蕾莎之忠贞的绝对信念上,就像一座庞大的宫殿仅基于唯一的一根圆柱子。

P190

他们脆弱的爱情大厦会彻底坍塌,因为这座大厦仅仅建立在她的忠贞这唯一一根柱子之上。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P202

人性

书中的背景是上世纪捷克的改革时期,“布拉格之春”曾出现在历史课本中,也知晓它的结果是被苏联入侵干预而失败。小说聚焦的是人物,因此更反映出的历史事件对平民影响几何——有能力的人可以前去其他国家避难,知识分子关注国家走向(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素质,托马斯医术精湛,是优秀的外科医生)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年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

P210

托马斯也通过思考写就一篇文章,但被目的性强的媒体利用删改为激烈的简要论点,引起了当局的注意。紧接着,托马斯的上司便谈话需要他写声明驳斥之前的文章,后来还有已经写好的“声明”只需要他的签字……

 反应原因
曾被迫公开表示支持 占领当局(即苏俄)投来秘密同谋之间不好意思的笑,像两个男人碰巧在妓院相遇,双方都难为情,同时也感到一丝快慰,因为这种不好意思是双方的一旦懦弱成风,他们曾经的行为便再普通不过,挽回名誉
拒绝妥协 占领当局 而受过迫害洋洋得意的微笑。把荣誉看作特权,没有懦弱者也便无法凸显他们的勇敢

他不能忍受这些“笑脸”,并拒绝将命运交给他人手上——他们都认为他一定会写声明,因此他拒绝了。

“老板,我想即使我不写声明,您也能把我留下吧。”他是想借此暗示,万一非逼他走,只要全体同事以辞职相威胁,事情也就可以解决了。

P218

当然托马斯还是丢了位置——并没有任何人拿自己的辞职抗议。这个情节很黑色幽默,又是那么真实。

测试

作者很擅长分类总结,因此读时很习惯将自身与描述相匹配,进行自我定位。

追求性质

 特征结果表现
浪漫型在女人身上找寻自己的梦理想难觅,不断失望总是同一类型女子,人们察觉不到他换了情人
放荡型被欲念驱使想要占尽客观女性世界的无穷多样性对所有女性都感兴趣,没有失望背离约定俗成的美,成为猎奇者

追求的不同注视

 追求的注视表现例子
公众的目光有不知名的目光伴随他歌手、明星
熟悉的目光把黑说成白吸引目光宴会组织者
所爱之人的目光所爱之人闭眼,生命黑暗特蕾莎/托马斯
想象的目光感受着纯属想象出的目光的凝望弗兰茨/西蒙

以上两个我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并认为比较贴切,或许在今后会和星座特质一样——不知先天几成,但后天的心理诱使下作用也显著。

这里想感慨下后者的分类,最后一个作者描述是最少见的一类。可我突然想到,这是代表人物的必然选择吗?

弗兰茨有他所爱的人,萨比娜。她的内心驱动是不停的背叛,并得出结论“没有一个男人适合他”。在最后一次萨比娜决定背叛弗兰茨后,他在悲哀到麻木后接受了现实,并重寻自由——“比起同萨比娜周游世界,比起战战兢兢一步步索求她的爱情,与幻化为无形女神的她相守更加自由。”

西蒙是托马斯与前妻的儿子,他一直默默追寻着父亲,幻想获得他的认可。为与父亲的一点共同之处而激动不已,可相反,托马斯对这种相同感到滑稽。他注定无法得到父亲的回音,但他沉浸在对父亲目光投射的想象中。

会不会仅仅是得不到所爱之人真实的目光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妥协?但他们的理想特性,或许就存在于——一旦认定那个理想的目光来源,便终其一生追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