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脱贫的攻坚阶段,我们队伍在假期前往在今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的河南息县,对我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了近距离的感知。 按照计划,我们在近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杨店乡、关店乡和临河乡。各个乡的发展水平各异,也给我带来不同方面的感受。 我首先能体会到的是交通便利,从县城前往各个乡镇通有班车,无论是出发时从汽车站乘车,还是返程与司机联系了解末班车情况,都让我们感觉具有一定的效率,能够满足县乡人民来往的需要。在关店乡的汽车站牌,也注意到有“村村通”的班车信息,之后听到该乡的领导提及,只是所在时间有限,并未了解实际运营情况,但这些线路的推出反映出对人民日常出行需要的满足。同时,在路程中,能感到道路十分通畅,少有颠簸。直至深入乡内,道路状况保持良好。一反当年农村“无风香炉灰,有雨墨盒子”的土路泥路状态,不得不让我们赞叹不已,这是农村建设看得到的好处。道路对于个人意味着生活与便利,对于社会意味着发展与进步,相信这条条希望之路,定会引领全体老百姓走上康庄大道。 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人员的工作状态。虽然早有耳闻基层干部事务繁重,但百闻不如一见,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基层干部的日常。感受到的情况是在前两年脱贫攻坚期,活多人少,大家都是连轴转,“白加黑”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不禁让我对如今的看到的成果肃然起敬,明白这些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背后都是基层干部久久为功的规划与推进。 时至今日,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些辛勤的工作者总结出经验方法,工作目标逐渐清晰,近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是虽然内心的压力有所减少,干部仍是不能放松,时刻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这种硬性规定,提升了基层工作的严肃性,客观促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我也希望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然深化每一位干部的心中,从而将工作的自由度逐步交给基层。这样既能够缓解基层工作繁重的现象,又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自主性,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建设,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 此外,重要内容便是下乡进行实地调研的一些感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在对多户人家的走访中,显著的特征便是年轻人少见,多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抚养孩子,同时操持农活。这背后的问题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方式。不难发现的是,如今大部分农民的耕作方式仍以个人生产为主,仰仗年景如何,风调雨顺收成就好,倘如正逢今年旱情严重,抗旱不及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祖祖辈辈依赖的土地对于村民来说,并不易转变为致富工具,用脚投票的结果正是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靠漂泊在外的打拼,撑起一个家庭。而同时具有戏剧化的冲突是,我们熟知新闻中重污染天气对企业的关停处置,而这件事投射在打工者的角度,意味的却是一天没有活计,没有收入。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每个新闻大事件,都可能包含有小人物的辛酸。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脱贫攻坚的工作不断推进,农村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发展成果,正在惠及占全国人口四成以上的农村居民。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总有敏锐的一部分人抓住机遇,收获事业与成就。只是,在学习宣传这些进步事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照那些默默辛劳的村人,思考如何将成功的案例推广对接,让脱贫致富的春风吹遍华夏的广袤土地。 我们能看到的是真真切切的进步,我们能发现的也有实实在在的问题。鼓励进步、承认问题,我想这种态度才是解决问题、促进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简单寄托于铿锵的口号与行之有效的方案,它更来自于老百姓挥汗如雨的个人奋斗,来自于基层工作者夙兴夜寐的务实肯干,来自于你我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脚踏实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句古训,正是最好的诠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想应是秉承家国情怀,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个人收获成长的同时,构成推进社会进步洪潮的涓涓细流!
Category: 足迹与运动
关店乡:罗寨村户访谈
户主1情况 已脱贫贫困户 一家三口 老母亲80多岁 男未婚 养子台州打工 家里四五亩地 老母亲见我们来了,颤颤悠悠起身迎接我们,我心酸抓住她的手,却做不出更进一步的亲近动作。一直坚持到我们的队伍分散后,待我们都坐下才坐。与我所料差距不大,谈话的风向偏向“称赞”,答案总不唯一:“最近天气旱,庄稼还好吗?”“好”,伯伯决心很快挤出一个字。“干死了”,后面的老母亲的话轻快却清晰。他不动声色,我们都知道事实如何。在一口井花费四五千的情况下,家中没有打井,抗旱难度更大。村中有公共的井,但地势低,需要抽水机。我只能娴熟地一脸愁云,说着期盼老天赶快下雨的话,但抬眼看灿灿的天,知道于事无补。伯伯没有养殖的计划,提到传染病、猪瘟。 儿子在一月前刚出去打工,之前在箱包厂工作。意外得知厂子停产一个月,这便是出去的原因。碍于旁边团委书记的面子,我并没有展开询问,落实情况。 临走时问向老母亲的身体情况,“挺好的”依然没有盖过“有病”的陈述。多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缠身,好在吃药免费。作别给伯伯打气:好好过日子! 很惧怕这种掩盖事实的说法,欲盖弥彰。首先,贫穷灾难疾病都不是天然的错误。难以理解扭曲事实的心态做法为何大行其道。其次,老母亲一定冲击儿子的谎言的行为也值得深思。客观分析,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正常的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国家对政策宣传过度,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对百姓承诺过高。百姓期待过高。 在高指标的目标指引下,上层将工作压力传递至下层,罔顾实现难度,下层尽力满足要求,很多不如意 社会成长教育,说漂亮话更有用。伯伯说好话对村干部有益,转过来也会对他有益;老母亲反映真实情况,我们的确可以了解更多,但能力有限,并不会给其带来帮助。 户主2情况 家中 老母亲 大娘 丈夫 女儿县城工作 几个儿子 一个情况不错的家庭因为农忙,没有时间与我们交流。继续走着,见到二层小楼的门洞中一个大娘躺在地铺上休息,见到我们倒很是欣喜,邀请我们到家中坐。我并没有明白为什么她对我们这么欢迎,之后经队友提醒才知道,出于巧合,这正是那天在那个村落在盖房子的那户人家,所以也是第二次见面。 大娘或许明白我们的来意,主动提到,“我们穷的原因是,当年躲避计划生育,没有分田,所以也没有耕地补贴。”话虽如此,环顾家中的条件,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奋斗,生活不算差。大娘提到女儿在县里上班,应当是家中的骄傲。 同学再一次注意到家中有关于基督教的海报,大娘被问到略有些不好意思:“忙得话也不去做礼拜。”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展开谈论。不过,农村的基督教发展的确是个让人感到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会信奉基督教?而不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
临河乡:乡间访谈
由于车上嗨聊,到终点站还有两组没有下车,只好在商讨失败后就地分散。 望着宽敞的街道,一时间走投无路。下定决心与坐在门洞下三三两两纳凉的人拉话:乡政府在哪呀?寻求帮助是最好的开场白。她们很热情地给我们指点:你们是过来实习的?没有人来接应你们?知道我们“来早了”。 问向我们的专业,了解我们毕业不分配工作。她提到自己有妹妹学“一样”的社会学,工作找的不好,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准备辞职。向他们请教目前的形式,“乡政府现在的编制都是怎么样的?”,“都靠考试,有关系的走动走动”,大家都理解的,“但还是要有实力”她补充道。这是让人欣慰的民意。 听到我们从武汉来,旁边有大爷提华工是个好学校。我当然兴奋,“我们就是”。之后向大爷了解了这边的种地情况,昨天县城下雨,这里仍是干旱。他指引我们旁边就是淮河,那边有水渠,想要了解情况可以沿着水渠走走看看。 当然听取建议,见到路边高高的堤坝,当是水渠,两边都尚是泛绿的田地。见到旁边有骑电三轮车经过的大娘,推测她去浇地,可以近距离感受,便开口叫住她。“你们认识我?”大娘乐呵呵。我避而不谈,“咱们是去浇地吗?”大娘视我们从城里来玩,乐于带我们一程。 车上了解大娘交过电费,现在回村。用电压力应当来自抗旱。 路程不短,大娘担心我们走不回去,和我们商量到一村放我们下来。 下了车,看到村落破败,不免生疑之中是否还有村民。第一户房门敞开,喊了几声,无人应和,狗摇摆而出,我们被吓退。 继续向前,看到在盖房处走动的人。大致向其了解情况,得知这边有不少人住,指引我们向后面走,他本人还要干活,关抽水机,便作别。 户主情况 八十多岁老母亲 小儿麻痹患者与妻子 女儿和小儿子 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原低保户,被“抹掉” 房门处向内看到远处颤巍巍的老年身影,我们唤她。她过来迎我们入内,让我们坐下。 谈话过程中,我们渐渐了解家中情况,确实困顿。这是老红军的家庭,然而房屋条件堪忧,屋门残破。最近改造旱厕,建筑由自己盖起。望着后院的房子不算新,之前自己修补修补。对于开展过的危房改造活动,村干部的大意是把旧房子拆掉再盖就有补贴,可老人家没有地方住,也需要孩子们照顾。而之前商量好达成补贴前面的房子的共识到最后也无疾而终:重建花掉两三万,答应的一万多没有回声。依伯伯的话,要不是现在有了儿,自己一个人无牵无挂就去讨说法,为了一万多块钱再被关几天不值得。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曾经有上级视察音信时,村干部“关怀”到这个家庭,打电话关照他们说好话。伯伯当然气急扬言实话实说,“敢就把你关起来!”。听他们家人相互质证,身边的确有这种事例。 伯伯感叹:村干部没上过学,识字要靠读小学的女儿。不是党员,这种背景何以管理村政?“村里没有民主选举?”,形式而已,一共两个人,另一个明显就不能成事,结果显而易见。而提到前来走访的亲戚,沧桑而沉稳的容貌,算是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但并不会被提名为候选人。伯伯说期待我们做大官,并无吹捧之意,我体会到的是对以人为本的领导的热切期待。这让一心远离政治的我居然生发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悲壮感,我一直点头应允,让人感觉还满是希望,心里却五味杂陈,更早明白结局几分。 同时,在农村道路建设如火如荼的如今,这个偏远的小村不仅班车不到,村里的路也没有硬化,下雨泥泞,出行困难。家人也议论着近日又没有动静的生产路的建设,一旦停工可能近期就不会跟进了。 这家人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并没有明显改善,伯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决定其干不了重活,而轻活没有人脉并不好找,目前赋闲在家。而兄弟姐妹不少,家里的田由两个哥哥耕种,自己没有分到田地。但他的低保仍然被“抹掉”了,村里人的这种说法让我警觉:“退出低保有人商量吗?”“哪会有,就告诉你低保没得了,文件拿给你签个字。” 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不和你玩就不玩了。听到这种说法我也并不吃惊。毕竟,群众自觉脱贫、放弃享受扶助本身就不多见,客观层面上必要政府的劝说推动。只是地方落实起来凸显强硬僵化,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接受,反而让群众看出这只是干部单纯为做好看的数据,并非切实帮扶群众。 至于各种惠民政策,一般村民基本没有享受过。无论是国家对去外地打工的车费补贴,还是对农用机械的补贴,都没有光临这个家庭。可以想象,看到新闻中放映的那些洋溢笑容的脸,但环顾周围此情此景,盼望总有一天化为失望、绝望。 这种情况暴露的问题:村干部的素养低,不仅不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而欺压群众,吃拿卡要,无所不为。对实际废除收费的办事落户要钱,没有办法的群众只得忍气吞声。再有是贫困群众缺少话语权,无法对村干部的行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样政策倾斜,分配不公问题总有滋生的土壤。
关店乡:农户访谈
农户1情况 房子临街,光鲜,庭院有车 爷爷在家 小男孩上5年级,息县理想学校 姐姐21岁,幼师毕业,考上村中公立小学老师 父亲做生意,母亲上班,在上海 进门后小男孩跑出,很健谈,展示了对陌生人最大的信任。爷爷后脚赶来,对我们有些警惕。 刚开始尽力聊聊天,了解情况。谈到小男孩的上学,看起来是兴奋点,我便猜测:“学习挺好的吧!”小男孩稍有害羞,但还是重重点头:嗯!既然这么承认,那估计就是名列前茅那种优秀了。不过大人还是常见的打压模式:不如原来,以前都能考98,这次不好。小男孩也一副肯定的表情,问他也承认“自己飘了”。 他说起话来很有意思,不仅会说自己的想法,还会向我们讲述别人对他的言行来印证,通常都是一个故事,比如老师对他语重心长地教导。谈到自己喜欢玩游戏,但不和同学玩,“他们不告诉我,说我坑他们”。我们笑了,小孩子很诚实,也很正直。队友问道:“最喜欢哪科?”英语,答案与我表妹如出一辙。我明白了什么:喜欢英语老师吗?喜欢。英语老师最为温柔,这应该是英语老师容易带有的标签。比起小学其他学科,英语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容易接触多元思想,更加明白教育理念。只是,作为英语课代表的他也不平:上课前老师没来班里乱哄哄,管纪律也无用。现在学聪明了,班长管纪律,他去叫老师。“其他老师是不是不乱?”他点头。“感觉同学们欺软怕硬?”他有些不好意思,点头。 交谈之中,确认一些已经认定的信息。考试排名,害怕考试;老师动手,使用戒尺,家长配合;老师越严厉,班里成绩越好;考试成绩好,奖品激励……我都能理解,也并不陌生,虽然距离理想的教育很远很远,乃至背道而驰。可是,现实这般,你对这个学校指手画脚就是与数千家庭为敌。短期看来,他的确改变了教育生态。最该指责的是为什么公立学校没有做到良好教育,私立学校成为家长首选?一切的矛头不应只对准这只出头鸟,我看到这个小男孩依然是向上向善的心,只是怕就怕在,除了风光的小男孩,还有在班中垫底的挣扎者,还有在公立村小的无望者…… 小男孩很愿意帮我们填问卷,只是他有的确实不知道。爷爷避重就轻,不说收入。只说学费贵,一年一万,却不愿给出收入多高。说土地收成不好,天旱连本也回不了,我们说去看看,他犹豫了下还是带路了,小男孩没有跟来。 来到田间,他伸手指去,旱情明显。同时向我们抱怨,路边一棵行道树就吸干大范围的水分,庄稼遭殃。 他没做太多停留,并不在意我们这些学生瞎搞什么。认为我们也是应付的心态,毫无耐心可言。 为什么私下里,富者没有致富的开心自豪,到底是畏惧仇富心态所致,还是因为总有比自己家境况更好? 农户2情况 大叔大婶 大儿子一家在上海打工 哥哥姐姐去上海住几天,在息县理想学校上学 二儿子在外打工 儿媳妇和弟弟、刚出生小妹妹在家 住房残破 二亩旱稻 、 一亩田 下一个目标便是找条件差些的,眼见前面有家房子陈旧,试试看的心态过去。女主人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拉我们进屋。请我们坐下,并给我们切瓜。家里的孩子长得白白净净,招风耳,招人喜欢。与之反差明显的是家中残破的内壁与家具,虽然还有一些基本的家用电器增添稍许亮色。女主人大致明白我们的来意,与我们诉说不少:请书记来家里看看情况,数次应允,却没有真正到访。我认为这种行为的确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如果双方都能把事情说清楚,按照贫困户的标准一一讲明情况,彼此信息通畅,当无更多不满——如果双方都坦荡的话。 在了解过程中,我体会到核心情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承认也接受达到标准的家庭会享受政策,但真正不满的是对其他条件好于自己的家庭,由于某种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享受政策。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存在过,只是不知道如今形势严峻是否绝灭。但双方对话中,就我了解群众并非都不讲道理,而是双方不交流,互不信任:干部怕惹麻烦,热情应付一个还有下一个,而在处理这种问题上好像不会对政绩有益;村民明白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关系是没人愿意替你出头,扯皮浪费时间精力,最终选择隐忍。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当是我们最不愿面对的处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应是需要干部替民担忧的主动性,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或许会达到更良好的执政效果。 花絮·留影 老人热心帮忙拍照,其他人扭扭头,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我们拉着横幅站在中间甚是尴尬,招呼老乡都装作没听见。原本倚在对面卡车的中年人看了会儿热闹后,生怕自己成为出演者,坐入卡车关门驶离了。只见同学们向呆立在路当间的大爷大娘求助,让雷声大雨点小的我好气又好笑,感觉画风有一丝的奇怪:龙哥现场教学。不过一方面我也感叹于同学的耐心,而老人们似乎也因备受重视而乐得帮忙。虽然刚开始时,他们也会有戒备之心:不会找我们要钱吧!但只要把话说明可见还是倾向于相信我们,只是暴露出老人容易受骗的社会问题。所以最后我也接受了这种养成式的照相方式,为什么不相信老人也能照出好照片? 最后是大娘帮助我们,十分耐心,生怕没有满意作品,按了很多下快门。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向笑眯眯、喜滋滋的大爷大娘竖起了大拇哥,以为这就是一出喜剧的落幕。 但临走时,老人显然对我们卸下心防,表示对我们的好奇: 旅游来的? 我认为无论大小,都不应糊弄了事,坦诚以待就是对双方的最大尊重。“了解了解情况!”我一字一顿慢慢地说。其他同学也帮忙解释,老人明白了,脸上的喜悦渐变为严肃: 告诉你们 下面瞎黑!! 老百姓生活苦得很! 瞎黑。懂我意思吧! 老人的话如雷贯耳,揪着我的心。旁边大娘还是笑眯眯地,看看老伴,又看看我们:“学生娃听得懂他说什么嘛?!”我一脸凝重,忙表示听得懂,其他同学也如是说,告别后大家都心事重重。 应该庆幸吗?庆幸老人不识字?对前来此地“旅游”的我们还充满基本的信任。我一直思考,明明都会是好人,到底因为什么原因使两方生出那么大的敌意?我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杨店乡:乡政府
心得: 上午我们社会实践小组一行来到了杨店乡,王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乡政府高度的开放性:“你们想了解什么?我们这边办公室的人,你们都可以问。”乡长的话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坦诚与坦然,也正如她所说,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满副热情,知无不言的态度。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政府的事务会议不断。在百忙之中,乡长也积极帮我们安排下乡的车辆接送,配合我们这群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着实让我们感动与惭愧——感动政府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惭愧我们之前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负责办公室事务的工作人员,便是一位从杨店乡南徐楼村走出的一位大学生。她的主要工作是乡县之间文件会议的上传下达,也参与扶贫小组的下乡活动。由于工作性质所限,她并没有第一手的材料与数据,但通过她的只言片语,印证了我们扶贫工作的繁重与扶贫基层干部的辛苦程度。“五天四夜”、“白加黑”,这些词语,不仅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扶贫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来到另一个挂着“扶贫攻坚工作小组”牌匾的房间,危房改造的负责人也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这个屋子不只是负责扶贫攻坚,什么都干,人少活多!”看到房间里堆叠的各种打印材料,可以一瞥他们的工作常态,理解他们的辛苦。从他口中,我们能了解到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仅解决危房问题,还想到了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帮助购置彩电。前者还是满足根本需要,后者就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温度,大大提升群众满意度。 当然,谈话也反映出脱贫工作中的存在某些问题。“扶贫先扶志”,可以理解有的人并不心甘情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放弃唾手可得的补贴。但负责人也笑着说:“这种人毕竟也是少数,村里人也会酸你。”可见,我们的脱贫工作者还是对脱贫事业充满了信心,让我们也更加期待下午的下乡体验。
快乐足球路,难忘赛场行
无论是否关注体育,你可能都对热度赛事逐渐升级的“华工杯”足球赛有所耳闻。值得注意的是,绿茵场上不仅跃动着男同胞的矫健身影,同时更着有女孩子们洒下汗水、泪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院女足队队长张舟和前锋刘馨璐的世界,了解足球对于她们的非凡意义 01 缘起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女足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女足比赛进入华工杯也仅仅只有三年时间,张舟和刘馨璐可以说是“元老级人物了”。对于刘馨璐同学而言,足球的影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足球,但是在2010年世界杯后才开始真正喜爱足球。”张舟同学与足球结缘则相对较晚,大约是在高中时看体育频道,被卡卡的颜值圈粉,自此渐渐了解足球,热爱足球,限于高中的繁忙学业,直到大学,张舟才开启了与足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值得一提的是,刘馨璐起初被“拉”入了女篮,之后又从女篮被“拉”入了女足。调侃的说法背后,隐藏不住的是对运动的激情。的确,我们的生活需要激情,如果你也想体验这种激情,女足队长真诚地欢迎每一位有梦想和激情的同学。 或许,在多数女同学的心目中,踢足球还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担心晒黑、腿会变粗等等,但是足球带来的快乐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张舟说,在踢球的过程中,对这些影响并不在意,因为足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情绪,在C课设的“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最喜欢的事情便是训练。刘馨璐表示赞同,她起初加入球队并未有太多想法,单纯想踢踢球、比比赛。但当开始踢后,发觉对于自身生活的改变还是很大的,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足球,早已成为她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娱乐方式。 02 改变 自从选择了足球,改变渐渐发生在她们生活中。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寝室里出现了足球和球鞋;她们会为足球安排出时间,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行规划。此外,当面对比赛时,一种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一定想要去踢好,一定想要为大家做些什么,一定想要尽可能多的进球。 比赛,对于刘馨璐而言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尤其是两次点球大战。对于之前没有太多上场经历的张舟,可能意义会略有不同,让她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对方的前场队员带球,之后被她一脚断掉的漂亮处理。这种为队伍做出贡献的成就感、满足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03 未来 至于今后的目标,刘馨璐这样描述:“每年比赛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默默地将群名字改为‘华工杯冠军队’。”含义不言而喻,即使很多事情不是想即可得,但选择了参加这项赛事,这种信念就不会断。历届的亚军、季军之誉,更是让我们对未来拥有着美好期许。不过,“快乐足球”依然是我们的信条,大家不会有过多的压力,而是尽情享受这个过程。而队长张舟在给自己和球队提出希望变得更强的心愿后,也把追求快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最终还是要面对一个沉重的话题,此届比赛进行至此,大家的看法是怎么样的?“球队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每周三次的训练频率应是遥遥领先,但是,这样的努力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方针制定方面还需重新考量。对于我们上一次比赛的惜败,可能因为没有得到运气女神的眷顾,不过也给我们机会沉下心来思考我们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队长总结说。 而刘馨璐对此也有自己冷静的分析:“我们输球也并非完全是运气的原因,毕竟实力没有强大到可以排除一切外界因素的干扰,确实还有进步的空间。而无论输还是赢,都是足球的一部分。既然来到这个球队,就意味着喜欢足球,喜欢足球的全部,能够接受这些,并享受这个过程。只有输球,才能看清楚很多东西,才能找到自己的缺陷,才能在足球之路上越走越远。” 虽然大家对比赛的结果选择了理智接受,但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不甘。毕竟回首三年征程,总会面临这样一种境况:比赛常规时间内,我队攻势逼人,可惜只是落得平局,面临令人望而生畏的点球大战,我们的球队总是黯然离场。但相信,正如韩黎诗言: “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滴血,但不曾垂下!” 我们的女足姑娘们,也定会在抚平伤痛后,向着桂冠发起新一轮的冲击。 … Continue reading 快乐足球路,难忘赛场行
杨店乡:张围孜村的垃圾分类
中午休息过后,安排的司机将我们三个小组分批送至不同的村落。早有耳闻张围孜村垃圾分类的先进(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各大媒体聚焦息县垃圾分类 有“颜值”更有“内涵”),在垃圾分类成为热点的今天让我不由得疑问:一个村落如何做到站在最前线?便申请前往参观学习。 车程不长,我们来到了张围孜村。刚下车,我们便看到了不一样的农村风貌。平整光亮的柏油马路,多样漂亮的绿化,不禁让我们同学称赞。村干部同样热情有加,为避免乡亲们不认识我们造成不便,极力要帮我们带路。我们小组分为两个小分队行动,一队直接入户走访调查,我们一队先去参观垃圾分拣站。 县文体局下派的扶贫领导带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路上风景仍美。垃圾分拣中心的建筑也很美观,一切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个满脸含笑的老大爷从屋里走出来,迎向我们。作为垃圾分拣员的大爷向我们自豪得展示这些工作成果,每周五会拉来很多袋垃圾,这之后会比较忙。 通过对话我们了解到,老两口是从原来倒塌的危房被安置在这里的,老人两个女儿出嫁,膝下无子,相依为命。大娘对这里居住的评价不错:住的挺好的!我注意到外面安装了空调柜机,大娘告诉我是前几天刚买的。虽然在问及大爷收入时,有四亩地的他对态度有些犹豫:天好有收成,能挣钱,今年太旱,可能本都回不了。这也是农民靠天吃饭的真实写照。当然,由于老人的情况,他们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享受补贴,一年有大几千块钱。老人也骄傲地说,自己就是闲不住,愿意干活。一大早就出去给村子打扫卫生,领工资。 看着老人昂扬的生活状态,我也明白他们的日子为什么看起来过得有声有色。勤劳致富是一大原因,也难怪老人自豪宣称和他们类似情况的大多比不上他们:“国家不养懒汉”。老人再一次让我感动于勤劳的民族精神。 在乐观面对生活的背后,慢慢聊天我们也能一瞥农村生活的疾苦。大爷身子骨的确硬朗,但大娘还是有高血脂等多种疾病缠身,靠吃药缓解病痛。好在医疗保险是覆盖慢性疾病的,用药免费。我为老人们购买保险的前瞻性称奇,但村干部补充说这是村民的普遍情况,国家的政策还是为老人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关注家里的交通工具电动三轮车时,老人们流露出惋惜的情绪。“别提了”,我得知大爷在前段时间在经过陡坡时不幸连人带车翻进沟里,脚被压住,幸好没有伤及筋骨,现在已经养好伤。大娘对医药费一百、两百地数来,想必每笔费用都是额外的负担。不过他们也感慨人没事就好,听他们提到附近其他人家的天灾人祸,让人感到不忍。 作别达观积极的老人,我们继续前去其他民居完成问卷调查。 为提高村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村干部可谓做出了漫长的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方案。由曾经的垃圾漫天遍地到建立垃圾站,由没有垃圾桶到单筒再到双筒,其中对垃圾桶的固定处理也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细致:避免村民随意将垃圾桶拉到只方便自己的地方。推行积分制,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带动一个家庭。每周五设立为环境日,老师在活动开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参与作用。村民无一不对如今的环境转变大为称赞,让我明白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共同的需要。 在这之间,我们也注意到个别问题,比如分类不够细致,细化主要靠两位老人,从大娘口中也听出有的垃圾很脏、有味,工作内容还是比较艰苦。而很多类型的垃圾都堆放了很长时间,看来尚未发展对接的回收组织。村干部也向我解释了其中缘由,例如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废品已经回收了几轮,但像旧衣服等低价废品并没有什么市场,所以暂时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书记同时也向我表示,他们受毒害垃圾问题困扰,往年也有一队大学生前来这里,表示回去后发来方案,却也没有下文。听到这里我一时无言,像是在说同样是大学生的自己,我也深刻认识到农村工作的艰巨性——很多暴露的问题不是靠拍脑袋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怀有包容的心态,足够的耐心等待农村工作的稳步推进。相信在有责任有担当的基层干部带领下,美丽乡村就是神州大地的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