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信仰篇

思考

当今教育体系重视的是结果,急功近利的要求结果,少了思辨的过程,当然有一天会出问题。

我们的学校没有思考这一科目,思想品德与政治课虽然从小学起就伴随我们,直到大学,还有研究生考试。对于接受理科方向培养的我来讲,这些课程很少给我思考的机会。

说来或许荒唐,初中的两任班主任都是政治老师,因此我的记忆中总有这样的一幕——每逢月考前捧着一面提纲,将上面的问题对应的答案逐字记住。为了增强记忆,我还想办法把一个题目的答案录音,循环播放,真是精神可嘉。当然,这也保证了我很容易取得高分,98分,甚至100分!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是什么?我甚至没有对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还记得,老师经常总结一种“万能答案”——以此为模板,百战不殆。可对我们的思考又有何益?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我在文科上的表现与理科相似,但我的学习经历导致它并不具备一种挑战的乐趣,没有让我看到文科更深邃的灵魂——思考。

对不起,我一边批判着这个现状,一边又依附这一现实。在大学的思政课考试中,我习惯于等待最后的提纲公布,减少记忆 的内容;习惯于将标准答案熟记于心,并相信这种“认真”的态度一定会带来高分;习惯于考试的客观题目取自题库,提前刷N遍形成条件反射。

我知道,如果不想被替代思考,那就不要放弃每一次独立思考的可能。

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坚守的唯一底线是:对于开放型的问题,绝不复制粘贴。无论是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还是网课的跟帖留言,我都会按照自己的思索敲出感想。

神学

其实,在我的刻板印象中,会将神学、宗教、信仰等混为一谈,并与荒谬画上等号。实际上,我对它们并未有过深层次的理解。但是联系到今日观看的罗翔老师讲法治的精彩片段中,他曾提到的一个观点: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悖论——你因为无知去读书,但你越读书发现你更大的无知。

这印证蒋勋提到的一个观点,外界看来有的科学家存在着科学于宗教信仰相抵触的现象,但实际上,人除了在脆弱时寻求信仰的力量,也可能出自谦卑,出自认识自己的不足而保持信仰,信仰有一种令人自省的力量。

观点

  • 如果我们的媒体能有更深的思考,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的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 信仰跟怀疑有关,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