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计算机等级考试

前人指路 遥记大一时一次女足在华工杯比赛后的聚餐散去后,一名学姐搭载没有交通工具的我回东边的宿舍区。学姐智慧与美貌并存,貌美可见,但言谈却常令人觉其稚嫩,但实情乃屡获国奖,并终保研清华,这是后话。 且说我时常利用与学姐相处机会,听取前人经验。 彼时传授关于计算机等级考,除却提到如今可跳过二级直接报考三级政策外,谈及备考方法,仅记强调道——刷题! 甚感困惑:何以凭刷题了解一个新科目的体系?何以凭刷题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何以凭刷题通过一门考试?何以…… 重重疑虑,化为眉头不展,辅以嗫嚅质询:何如是? 学姐笑而略谈,意时间会告诉我答案: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初生牛犊 暑往寒来,日月如梭。转眼,我已凭借所学考取了二级证书,新学年,热血沸腾报考数据库三四级,欲直捣黄龙。 在慕课上找到哈工大战德臣老师的优质视频,初期有条不紊学习概念知识;中期至于SQL语言的详解,跳过——根据我的经验,没有具体应用很难掌握,根据视频指引下载安装MS SQL SERVER,注定我将从此入门。也乃幸事——等级考试基于此;后期涉及到知识体系愈显庞杂,按部就班听取难以保证理解吸收,便有针对性攻取:ODBC、游标、视图……收效颇佳 在实践中,我将可以利用的,也是数据库讲授时的经典实例,学生、成绩表格通过excel文件导入数据库,完成了一件有趣的对号入座,实际行动验证猜想。还打破了信息封锁壁垒,瞬间获取成绩隐私,即涉及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中的推断控制。 在学校时,提前通过校园网资源获取一套网站的题库,但历史悠久,早已非如今题型,在利用一段时间后,感觉良好,胸有成竹之时,决定在网上寻找题库,掂量自己目前水平。 踏入前尘 茫茫信息潮,抓住一叶舟,未来教育网站上有试用试卷开放,却越做越恐慌:题目不多,熟知很少。 知道获取完整版的题库甚为重要,题目考察概念性内容多,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覆盖效果难比登天,我也不想把精力投入在这种暂无意义的事上。 根据链接找到淘宝题库资源,定价数十元,辗转间,仍不忍把金钱投入在这上面,前去闲鱼寻资源,已是夜半一点,招呼一声,明白不会有回应而卧床。 反侧难眠,愈加后悔自己报考选择。无意义、圈钱、浪费时间……反复在我脑海激荡。 我痛恨这种含金量低的考试,痛恨这种双方都随意都偷懒的制度,痛恨保研加分与这种考试联系在一起,痛恨自己终究无法超脱世俗,痛恨自己摆脱不了的功利心理…… 外界的不堪和内心的阴暗,都让我压力倍增,矛盾重重。 我明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种牵绊无疑挤压原本紧张时间。 但是我终究选择了妥协:5元购得破解题库,在没有更好证明自己途径时,走曾经最熟悉的路,应试,考过……

防火墙的名称来源?

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有人从北京向海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来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343690> 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个内容很有趣。直译一下: 越过长城的我们可以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我们还有长城防火墙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趣谈

我正思考呢

在讲完并发事务的不一致问题后,我继续介绍解决的办法。 办法主要基于两类: 预防问题:加锁 撤销问题 时间戳 有效性检验 为增强互动效果,我邀请老妈选择一个类型开启。但她已经昏昏欲睡,没有兴致。我便自顾自按顺序讲来: 锁有多种类型: 排它锁 exclusive 共享锁 shared 更新锁 update 增量锁 increment 也给它们临时想了一些例子作为佐证: x锁虽然解决了刚才购票的问题。但如果遇到了许多人只需要读取数据,比如很多人查看股市的情况,这就不需要更改数据,所以可以使用s锁 还有呢,虽然购票的修改数据需要排它锁避免出现问题,但是有一些情况并不会出错,比如:小区缴纳水电费,很多人在排队,但谁先交谁后交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结果是向上累积增加的,这就可以用到增量锁:没有必要等待其他人都交完,所有人都可以把原数据增加新数据,提高效率。 之后,涉及概念更多的时间戳和有效性检验我没有讲太深入,大脑中结合图像,思考更多。 告一段落后,老妈迷迷糊糊醒来,我想逗逗她,故作严肃: ‘考考你啊,刚才讲了哪几种锁?’ ‘emm,安全锁’ ‘嗯!接着说’我没有表现,想等最后再告诉她答案。 ‘还有……’显然,她默认刚才说对了,/(ㄒoㄒ)/~~ 沉默半晌,我催促她:’快说!‘ ‘呃,正思考呢’我看向她,眼睛闭紧,眉头紧皱,确实是在用力思考的样子。‘刚才睡着了一会,听到有两种锁是呗,就记得你讲得那个例子,什么,什么来着?’ 她的样子,活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我的心中生出了一丝爱怜。‘嗯,那个分析股市的’…… 不再戳破她第一个的错误了,这样还能得50分呢!

加速!

为了加深学过知识的印象,我兴致勃勃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知识传授给老妈,当然了,讲错也不至于误人子弟。 学到了数据库的并发事务,有三种典型的不一致情况: 丢失修改 不可重复读 脏读 讲第一点时,我利用更易明白的实例: 12306抢票,只有一张余票了,但小红和小明同时读取到还有1张,于是都决定,赶快抢票,结果是:小红买到一张,修改票数为0;小明也买到一张,修改票数为0.你看,票数减少了一张,但两个人买到了票,这可怎么办?—— ——‘给他加速!’,老妈兴奋地抢答,我差点没反应过来,‘是不是要在微信朋友圈给他加速了,只有自己加速没用对吧……‘ 我哭笑不得,老妈说的的确不假,但显然考虑的问题和我不在同一层面上,我尽量回到原话题:‘没错,这个加速的动作其实就在后台影响到了人们这个并发购票的先后次序……

忆剑桥生活

这个暑假很幸运,能够来到国际顶尖学府——剑桥大学,亲自感受另一种教育环境。 第一天,我们落脚在伦敦的伦敦国王学院宿舍,我对单人单间住宿环境感到十分满意,属于一个人的空间总能带来无拘无束的欢愉。当然,也暗暗担心,前去剑桥后的住宿条件不比如今,对比下可能会有失落。当然,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当次日乘巴士抵达我们入驻的学院——圣约翰学院,我了解到这是剑桥大学位居前三的著名学院,金庸先生曾在此攻读硕士学位。幸福在于,这里的住宿也是单人单间,当预先参观了我楼下同学的向阳居室后,羡慕的同时期待自己的房间规格。当打开那间房门,我和协助我的Clement都十分兴奋,中大奖的我喜提双层公寓,而且还是河景房——坐落在剑河边的圣约翰学院才能享受到的得天独厚,而之后获知同行人少有此景,对比而下的我更是感到一种优越感。这种良好条件也是我们小组一起开会讨论的不二之选,也使我感到一种荣耀。当然我也明白,即使真的在剑桥求学,想必能够达到这种美好体验的机会也属稀有,但也足以让我对此充满极大的憧憬。 身处异国,如同观察一件新鲜物,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寻找与过往的相似点,华为广告、地产开发,让人有熟悉之感;其二便是发现那些不常见之景象现象。我能看到这里纸质书仍是显著的存在,草坪上时间捧着书籍仰卧阅读的年轻人,路途中手提一份当地报纸的老年人,甚至,街边的流浪汉也在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读着。我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氛围下,人的精神是丰富的。在整个游学过程中,能够在学校设立的课程中对剑桥的教育体系有一定体验——supervision模式。一对一的私人定制导师培养,能够根据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进度,在公共上课之外推动学生在某个兴趣领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各个学生不同的素质个性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在学校的官网上浏览,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前往某个学府求学,其实不仅仅意味着一种选择,而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坚定的目标。在这既漫长又短暂的暑期课程中,剑桥于我的印象,足以具备这种魅力,让我的内心生发出一种强烈的渴望。 对于自己而言,还有一次意外遭遇值得一提:某日因忘记定闹钟,睡梦中的我听到门外传来同学的敲门声,才意识到大家已经集合完毕。由于上课的教室在远处的,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附近的教学楼,受通勤时间所限,队伍只能按时出发。当我急匆匆收拾洗漱完毕,得知需要自己乘出租车前去,这给我提供了一次紧急事件的处理机会。我提前拨打了经理给我提供的出租车公司电话,很快就接通了,并成功拥有了一个音译很恰当的英文名:Lizzy。由于手中有提供的地址,所以交待清楚目的地比较容易,然而我很快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样说明会面地址。英国的常用准确地址是由字母和数字编码的邮编,但对于异乡人的我来讲肯定不甚了解。所以我只能用最清楚的标志来描述:the main gate of the St John’s college然而接线员仍要用一些语句和我确认一遍,虽然不很明白,只能用最大的勇气来肯定。急匆匆前往大门处,却一直不见车来,最后终于等到一通电话,司机已经到达,只是我实在对不熟知的地点无能为力,因此求助值班的门房。奶奶一脸慈祥,镇定的眼神向我传递出“一切交给我”的支持。通话过后,她向我说明了地点,万幸之前对附近有过探索,可以明白。然而当我匆匆沿路赶去,令我失望的还是扑了一场空。我再次无奈向清晨街道少见的一辆车发出求助信号,车中的大叔十分友善地询问我有何需要,他再次代替我与司机取得联络,这次进展很是顺利。他安慰我:在这里等着便好,一会出租车便会过来。虽然自己并不慌乱,安抚的手势还是让我十分感动,也放心平静地等到了那辆车。 这个小插曲暂时告一段落,幸运的是,下车不久便听到Kris的呼唤,我也终于顺利到达了教室。当然,日后Kris重提此事,描述却是十分慌乱的我一直没有听到她多次高声呼喊,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这件事还是提醒我,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时光,但还是要早睡早起,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这次剑桥之行对我而言,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同级同学在另一国度一同体验当地美食,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presentation的主题、展示形式,同带领我们的supervisor分享上课的感悟与收获,很多时刻是都是令人快乐的。更重要的是,我能够亲身体验传说中国际名校的氛围,并深知这是自己热爱的地方,我很想,能够再次来到这里!

实践感想

在全面脱贫的攻坚阶段,我们队伍在假期前往在今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的河南息县,对我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了近距离的感知。 按照计划,我们在近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杨店乡、关店乡和临河乡。各个乡的发展水平各异,也给我带来不同方面的感受。 我首先能体会到的是交通便利,从县城前往各个乡镇通有班车,无论是出发时从汽车站乘车,还是返程与司机联系了解末班车情况,都让我们感觉具有一定的效率,能够满足县乡人民来往的需要。在关店乡的汽车站牌,也注意到有“村村通”的班车信息,之后听到该乡的领导提及,只是所在时间有限,并未了解实际运营情况,但这些线路的推出反映出对人民日常出行需要的满足。同时,在路程中,能感到道路十分通畅,少有颠簸。直至深入乡内,道路状况保持良好。一反当年农村“无风香炉灰,有雨墨盒子”的土路泥路状态,不得不让我们赞叹不已,这是农村建设看得到的好处。道路对于个人意味着生活与便利,对于社会意味着发展与进步,相信这条条希望之路,定会引领全体老百姓走上康庄大道。 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人员的工作状态。虽然早有耳闻基层干部事务繁重,但百闻不如一见,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基层干部的日常。感受到的情况是在前两年脱贫攻坚期,活多人少,大家都是连轴转,“白加黑”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不禁让我对如今的看到的成果肃然起敬,明白这些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背后都是基层干部久久为功的规划与推进。 时至今日,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些辛勤的工作者总结出经验方法,工作目标逐渐清晰,近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是虽然内心的压力有所减少,干部仍是不能放松,时刻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这种硬性规定,提升了基层工作的严肃性,客观促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我也希望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然深化每一位干部的心中,从而将工作的自由度逐步交给基层。这样既能够缓解基层工作繁重的现象,又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自主性,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建设,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 此外,重要内容便是下乡进行实地调研的一些感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在对多户人家的走访中,显著的特征便是年轻人少见,多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抚养孩子,同时操持农活。这背后的问题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方式。不难发现的是,如今大部分农民的耕作方式仍以个人生产为主,仰仗年景如何,风调雨顺收成就好,倘如正逢今年旱情严重,抗旱不及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祖祖辈辈依赖的土地对于村民来说,并不易转变为致富工具,用脚投票的结果正是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靠漂泊在外的打拼,撑起一个家庭。而同时具有戏剧化的冲突是,我们熟知新闻中重污染天气对企业的关停处置,而这件事投射在打工者的角度,意味的却是一天没有活计,没有收入。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每个新闻大事件,都可能包含有小人物的辛酸。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脱贫攻坚的工作不断推进,农村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发展成果,正在惠及占全国人口四成以上的农村居民。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总有敏锐的一部分人抓住机遇,收获事业与成就。只是,在学习宣传这些进步事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照那些默默辛劳的村人,思考如何将成功的案例推广对接,让脱贫致富的春风吹遍华夏的广袤土地。 我们能看到的是真真切切的进步,我们能发现的也有实实在在的问题。鼓励进步、承认问题,我想这种态度才是解决问题、促进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简单寄托于铿锵的口号与行之有效的方案,它更来自于老百姓挥汗如雨的个人奋斗,来自于基层工作者夙兴夜寐的务实肯干,来自于你我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脚踏实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句古训,正是最好的诠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想应是秉承家国情怀,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个人收获成长的同时,构成推进社会进步洪潮的涓涓细流!

关店乡:罗寨村户访谈

户主1情况 已脱贫贫困户 一家三口 老母亲80多岁 男未婚 养子台州打工 家里四五亩地 老母亲见我们来了,颤颤悠悠起身迎接我们,我心酸抓住她的手,却做不出更进一步的亲近动作。一直坚持到我们的队伍分散后,待我们都坐下才坐。与我所料差距不大,谈话的风向偏向“称赞”,答案总不唯一:“最近天气旱,庄稼还好吗?”“好”,伯伯决心很快挤出一个字。“干死了”,后面的老母亲的话轻快却清晰。他不动声色,我们都知道事实如何。在一口井花费四五千的情况下,家中没有打井,抗旱难度更大。村中有公共的井,但地势低,需要抽水机。我只能娴熟地一脸愁云,说着期盼老天赶快下雨的话,但抬眼看灿灿的天,知道于事无补。伯伯没有养殖的计划,提到传染病、猪瘟。 儿子在一月前刚出去打工,之前在箱包厂工作。意外得知厂子停产一个月,这便是出去的原因。碍于旁边团委书记的面子,我并没有展开询问,落实情况。 临走时问向老母亲的身体情况,“挺好的”依然没有盖过“有病”的陈述。多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缠身,好在吃药免费。作别给伯伯打气:好好过日子! 很惧怕这种掩盖事实的说法,欲盖弥彰。首先,贫穷灾难疾病都不是天然的错误。难以理解扭曲事实的心态做法为何大行其道。其次,老母亲一定冲击儿子的谎言的行为也值得深思。客观分析,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正常的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国家对政策宣传过度,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对百姓承诺过高。百姓期待过高。 在高指标的目标指引下,上层将工作压力传递至下层,罔顾实现难度,下层尽力满足要求,很多不如意 社会成长教育,说漂亮话更有用。伯伯说好话对村干部有益,转过来也会对他有益;老母亲反映真实情况,我们的确可以了解更多,但能力有限,并不会给其带来帮助。 户主2情况 家中 老母亲 大娘 丈夫 女儿县城工作 几个儿子 一个情况不错的家庭因为农忙,没有时间与我们交流。继续走着,见到二层小楼的门洞中一个大娘躺在地铺上休息,见到我们倒很是欣喜,邀请我们到家中坐。我并没有明白为什么她对我们这么欢迎,之后经队友提醒才知道,出于巧合,这正是那天在那个村落在盖房子的那户人家,所以也是第二次见面。 大娘或许明白我们的来意,主动提到,“我们穷的原因是,当年躲避计划生育,没有分田,所以也没有耕地补贴。”话虽如此,环顾家中的条件,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奋斗,生活不算差。大娘提到女儿在县里上班,应当是家中的骄傲。 同学再一次注意到家中有关于基督教的海报,大娘被问到略有些不好意思:“忙得话也不去做礼拜。”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展开谈论。不过,农村的基督教发展的确是个让人感到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会信奉基督教?而不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

临河乡:乡间访谈

由于车上嗨聊,到终点站还有两组没有下车,只好在商讨失败后就地分散。 望着宽敞的街道,一时间走投无路。下定决心与坐在门洞下三三两两纳凉的人拉话:乡政府在哪呀?寻求帮助是最好的开场白。她们很热情地给我们指点:你们是过来实习的?没有人来接应你们?知道我们“来早了”。 问向我们的专业,了解我们毕业不分配工作。她提到自己有妹妹学“一样”的社会学,工作找的不好,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准备辞职。向他们请教目前的形式,“乡政府现在的编制都是怎么样的?”,“都靠考试,有关系的走动走动”,大家都理解的,“但还是要有实力”她补充道。这是让人欣慰的民意。 听到我们从武汉来,旁边有大爷提华工是个好学校。我当然兴奋,“我们就是”。之后向大爷了解了这边的种地情况,昨天县城下雨,这里仍是干旱。他指引我们旁边就是淮河,那边有水渠,想要了解情况可以沿着水渠走走看看。 当然听取建议,见到路边高高的堤坝,当是水渠,两边都尚是泛绿的田地。见到旁边有骑电三轮车经过的大娘,推测她去浇地,可以近距离感受,便开口叫住她。“你们认识我?”大娘乐呵呵。我避而不谈,“咱们是去浇地吗?”大娘视我们从城里来玩,乐于带我们一程。 车上了解大娘交过电费,现在回村。用电压力应当来自抗旱。 路程不短,大娘担心我们走不回去,和我们商量到一村放我们下来。 下了车,看到村落破败,不免生疑之中是否还有村民。第一户房门敞开,喊了几声,无人应和,狗摇摆而出,我们被吓退。 继续向前,看到在盖房处走动的人。大致向其了解情况,得知这边有不少人住,指引我们向后面走,他本人还要干活,关抽水机,便作别。 户主情况 八十多岁老母亲 小儿麻痹患者与妻子 女儿和小儿子 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原低保户,被“抹掉” 房门处向内看到远处颤巍巍的老年身影,我们唤她。她过来迎我们入内,让我们坐下。 谈话过程中,我们渐渐了解家中情况,确实困顿。这是老红军的家庭,然而房屋条件堪忧,屋门残破。最近改造旱厕,建筑由自己盖起。望着后院的房子不算新,之前自己修补修补。对于开展过的危房改造活动,村干部的大意是把旧房子拆掉再盖就有补贴,可老人家没有地方住,也需要孩子们照顾。而之前商量好达成补贴前面的房子的共识到最后也无疾而终:重建花掉两三万,答应的一万多没有回声。依伯伯的话,要不是现在有了儿,自己一个人无牵无挂就去讨说法,为了一万多块钱再被关几天不值得。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曾经有上级视察音信时,村干部“关怀”到这个家庭,打电话关照他们说好话。伯伯当然气急扬言实话实说,“敢就把你关起来!”。听他们家人相互质证,身边的确有这种事例。 伯伯感叹:村干部没上过学,识字要靠读小学的女儿。不是党员,这种背景何以管理村政?“村里没有民主选举?”,形式而已,一共两个人,另一个明显就不能成事,结果显而易见。而提到前来走访的亲戚,沧桑而沉稳的容貌,算是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但并不会被提名为候选人。伯伯说期待我们做大官,并无吹捧之意,我体会到的是对以人为本的领导的热切期待。这让一心远离政治的我居然生发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悲壮感,我一直点头应允,让人感觉还满是希望,心里却五味杂陈,更早明白结局几分。 同时,在农村道路建设如火如荼的如今,这个偏远的小村不仅班车不到,村里的路也没有硬化,下雨泥泞,出行困难。家人也议论着近日又没有动静的生产路的建设,一旦停工可能近期就不会跟进了。 这家人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并没有明显改善,伯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决定其干不了重活,而轻活没有人脉并不好找,目前赋闲在家。而兄弟姐妹不少,家里的田由两个哥哥耕种,自己没有分到田地。但他的低保仍然被“抹掉”了,村里人的这种说法让我警觉:“退出低保有人商量吗?”“哪会有,就告诉你低保没得了,文件拿给你签个字。” 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不和你玩就不玩了。听到这种说法我也并不吃惊。毕竟,群众自觉脱贫、放弃享受扶助本身就不多见,客观层面上必要政府的劝说推动。只是地方落实起来凸显强硬僵化,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接受,反而让群众看出这只是干部单纯为做好看的数据,并非切实帮扶群众。 至于各种惠民政策,一般村民基本没有享受过。无论是国家对去外地打工的车费补贴,还是对农用机械的补贴,都没有光临这个家庭。可以想象,看到新闻中放映的那些洋溢笑容的脸,但环顾周围此情此景,盼望总有一天化为失望、绝望。 这种情况暴露的问题:村干部的素养低,不仅不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而欺压群众,吃拿卡要,无所不为。对实际废除收费的办事落户要钱,没有办法的群众只得忍气吞声。再有是贫困群众缺少话语权,无法对村干部的行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样政策倾斜,分配不公问题总有滋生的土壤。

关店乡:农户访谈

农户1情况 房子临街,光鲜,庭院有车 爷爷在家 小男孩上5年级,息县理想学校 姐姐21岁,幼师毕业,考上村中公立小学老师 父亲做生意,母亲上班,在上海 进门后小男孩跑出,很健谈,展示了对陌生人最大的信任。爷爷后脚赶来,对我们有些警惕。 刚开始尽力聊聊天,了解情况。谈到小男孩的上学,看起来是兴奋点,我便猜测:“学习挺好的吧!”小男孩稍有害羞,但还是重重点头:嗯!既然这么承认,那估计就是名列前茅那种优秀了。不过大人还是常见的打压模式:不如原来,以前都能考98,这次不好。小男孩也一副肯定的表情,问他也承认“自己飘了”。 他说起话来很有意思,不仅会说自己的想法,还会向我们讲述别人对他的言行来印证,通常都是一个故事,比如老师对他语重心长地教导。谈到自己喜欢玩游戏,但不和同学玩,“他们不告诉我,说我坑他们”。我们笑了,小孩子很诚实,也很正直。队友问道:“最喜欢哪科?”英语,答案与我表妹如出一辙。我明白了什么:喜欢英语老师吗?喜欢。英语老师最为温柔,这应该是英语老师容易带有的标签。比起小学其他学科,英语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容易接触多元思想,更加明白教育理念。只是,作为英语课代表的他也不平:上课前老师没来班里乱哄哄,管纪律也无用。现在学聪明了,班长管纪律,他去叫老师。“其他老师是不是不乱?”他点头。“感觉同学们欺软怕硬?”他有些不好意思,点头。 交谈之中,确认一些已经认定的信息。考试排名,害怕考试;老师动手,使用戒尺,家长配合;老师越严厉,班里成绩越好;考试成绩好,奖品激励……我都能理解,也并不陌生,虽然距离理想的教育很远很远,乃至背道而驰。可是,现实这般,你对这个学校指手画脚就是与数千家庭为敌。短期看来,他的确改变了教育生态。最该指责的是为什么公立学校没有做到良好教育,私立学校成为家长首选?一切的矛头不应只对准这只出头鸟,我看到这个小男孩依然是向上向善的心,只是怕就怕在,除了风光的小男孩,还有在班中垫底的挣扎者,还有在公立村小的无望者…… 小男孩很愿意帮我们填问卷,只是他有的确实不知道。爷爷避重就轻,不说收入。只说学费贵,一年一万,却不愿给出收入多高。说土地收成不好,天旱连本也回不了,我们说去看看,他犹豫了下还是带路了,小男孩没有跟来。 来到田间,他伸手指去,旱情明显。同时向我们抱怨,路边一棵行道树就吸干大范围的水分,庄稼遭殃。 他没做太多停留,并不在意我们这些学生瞎搞什么。认为我们也是应付的心态,毫无耐心可言。 为什么私下里,富者没有致富的开心自豪,到底是畏惧仇富心态所致,还是因为总有比自己家境况更好? 农户2情况 大叔大婶 大儿子一家在上海打工 哥哥姐姐去上海住几天,在息县理想学校上学 二儿子在外打工 儿媳妇和弟弟、刚出生小妹妹在家 住房残破 二亩旱稻 、 一亩田 下一个目标便是找条件差些的,眼见前面有家房子陈旧,试试看的心态过去。女主人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拉我们进屋。请我们坐下,并给我们切瓜。家里的孩子长得白白净净,招风耳,招人喜欢。与之反差明显的是家中残破的内壁与家具,虽然还有一些基本的家用电器增添稍许亮色。女主人大致明白我们的来意,与我们诉说不少:请书记来家里看看情况,数次应允,却没有真正到访。我认为这种行为的确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如果双方都能把事情说清楚,按照贫困户的标准一一讲明情况,彼此信息通畅,当无更多不满——如果双方都坦荡的话。 在了解过程中,我体会到核心情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承认也接受达到标准的家庭会享受政策,但真正不满的是对其他条件好于自己的家庭,由于某种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享受政策。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存在过,只是不知道如今形势严峻是否绝灭。但双方对话中,就我了解群众并非都不讲道理,而是双方不交流,互不信任:干部怕惹麻烦,热情应付一个还有下一个,而在处理这种问题上好像不会对政绩有益;村民明白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关系是没人愿意替你出头,扯皮浪费时间精力,最终选择隐忍。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当是我们最不愿面对的处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应是需要干部替民担忧的主动性,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或许会达到更良好的执政效果。 花絮·留影 老人热心帮忙拍照,其他人扭扭头,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我们拉着横幅站在中间甚是尴尬,招呼老乡都装作没听见。原本倚在对面卡车的中年人看了会儿热闹后,生怕自己成为出演者,坐入卡车关门驶离了。只见同学们向呆立在路当间的大爷大娘求助,让雷声大雨点小的我好气又好笑,感觉画风有一丝的奇怪:龙哥现场教学。不过一方面我也感叹于同学的耐心,而老人们似乎也因备受重视而乐得帮忙。虽然刚开始时,他们也会有戒备之心:不会找我们要钱吧!但只要把话说明可见还是倾向于相信我们,只是暴露出老人容易受骗的社会问题。所以最后我也接受了这种养成式的照相方式,为什么不相信老人也能照出好照片? 最后是大娘帮助我们,十分耐心,生怕没有满意作品,按了很多下快门。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向笑眯眯、喜滋滋的大爷大娘竖起了大拇哥,以为这就是一出喜剧的落幕。 但临走时,老人显然对我们卸下心防,表示对我们的好奇: 旅游来的? 我认为无论大小,都不应糊弄了事,坦诚以待就是对双方的最大尊重。“了解了解情况!”我一字一顿慢慢地说。其他同学也帮忙解释,老人明白了,脸上的喜悦渐变为严肃: 告诉你们 下面瞎黑!! 老百姓生活苦得很! 瞎黑。懂我意思吧! 老人的话如雷贯耳,揪着我的心。旁边大娘还是笑眯眯地,看看老伴,又看看我们:“学生娃听得懂他说什么嘛?!”我一脸凝重,忙表示听得懂,其他同学也如是说,告别后大家都心事重重。 应该庆幸吗?庆幸老人不识字?对前来此地“旅游”的我们还充满基本的信任。我一直思考,明明都会是好人,到底因为什么原因使两方生出那么大的敌意?我觉得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