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极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

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脚踏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

今天读《孙中山》,浓缩的小传。读时心中不胜感慨,伟人自有其伟大之处。少年时投奔檀香山生意有起色的哥哥,厌倦店员工作后,要求去学校接受知识。本不通英文,但为了学业克服了语言障碍,并以第一名结业。优秀一直是他的代言,二十六岁时又从西医书院全校最优毕业,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有某个信念支撑。精湛的医术使他声名远扬,他会为穷人设置义诊时间。在与同伴的商议中,他们慢慢认识到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

革命

仿 中和门——武昌起义门

之后的一系列革命在大学的《近代史纲要》思政课上都有所耳闻,看到武昌起义,就在武汉求学的我有亲切感,之前也参观过武昌起义革命纪念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系列历史事件的名称,到今天我才第一次认识到这对革命者们意味的是一次次的革命失败,再重整力量,再度反抗。每一次革命事件,都有着一些熟悉名字却不了解的历史人物英勇就义:

  • 安庆起义,徐锡麟、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 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与妻书》存世

人物关系

康梁

让我又耳目一新的是书中提到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历史教科书往往把历史人物和事件彼此割裂,分而论之;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追溯他与其他风云人物的关系,往往会具有化学反应一般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我只知康梁“公车上书”,成为革命的开端;却不知孙中山也曾上书而受轻视,康梁因受重视而以“帝名”自居,保皇党人。这里也要指出,有时人受到了环境的认可,便往往会选择性忽视环境的缺点,这个问题在《美丽新世界》中正在上演——原本独立思考的伯纳德在获得权力后沉溺在享受权力带来的福利。孙中山几次谋求合作,都被康梁占尽好处而倒打一耙,最终终于认清他们的面目选择分手。

袁世凯

历史课上,总想不通为什么孙中山要让位给袁世凯。其实,这也是无奈的政治制衡结果,他本人也是十分后悔。身边的人都支持同袁议和,包括曾受袁恩惠的汪精卫,此外他们的革命力量并非强大;帝国主义势力当然拥护他们的走狗当政。但他的制约方案也在袁世凯的手腕下做了让步,最终革命成果拱手相让。

家庭

孙中山的结发妻子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卢慕贞,后来的妻子是人们熟知的宋庆龄。但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让我看了有些不适:

原夫人卢慕贞避居故里,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卢以侍奉高年父母为由,提出离婚。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孙中山与宋美龄在日本结婚。

这种避重就轻的笔法显然是在美化孙中山,但私以为,传记还是实事求是一些更好,在搜素引擎中也可还原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做为封建文化洗礼出的妇人,将相夫教子做为人生大事,而被丈夫提出离婚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她向孙中山提出同意纳妾,可还是未能成全。*

*来源 <https://www.sohu.com/a/321125080_100030950>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