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巨轮沉没?让航天飞机遇难? 》讲座简评

讲座简介 “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首航便沉没于冰海,成为震惊世界的海难。美国阿波罗号飞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突发解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悲剧?当灾难铺展在科技的放大镜下,将揭开怎样的真相呢? 主讲人简介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讲座由两类灾难贯穿:一种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因被拍成好莱坞大片而充满艺术色彩,并家喻户晓,悲剧的原因也在神秘色彩笼罩下充满重重疑点。另一类包括美国航天史上的三起灾难,事件的发生也都牵动着全人类的神经。讲座通过对灾难的分析也带来很多启迪: 1. 科技力量 高科技发展提供手段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模拟事故现场,判断事故原因。我们日常学习的基础课程,都是这类科技手段的基础支撑,但却远远不够。做为工科学生,应尝试将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长本领,用学识解决问题。 2. 独立调查 让我比较感动的是听到讲师对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失事调查的描述,大串的数据表明了国家对此彻查的决心。其实正如之前提到的氧气舱爆燃的例子一般,很多规定标准都是由前人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所以对于任何事故都应以彻查到底的态度进行多方独立调查,由此才能给死者以安慰,予生者以警示。 3. 权责分明 这些国家重器的组成也是由多方合作完成,生产日常用品、工业用品的企业也是其中的主力军,企业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在工程的教科书中举过经典例子,福特车的油箱爆炸事件。其实通过调查可知,高管对这个问题是提前知道的,但在权衡利益后——赔偿的损失小于全部召回的损失——而选择了失声。计算的结果是没错,可这种将人的生命用数字衡量却是没有人性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应当始终把人的安全置于首位。 4. 每起灾难的背后都是各种隐患 近日的工地掩埋儿童案,正是鲜明的例子。很多生产事故都出自侥幸心理,在回过头分析时,其实有很多环节都能避免悲剧发生。对于一个关切国家整体利益的工程项目尚且存在缺陷问题,在平时的生产工程中注定会有隐患存在,比从0到1更困难的,是从99%到100%安全。这就需要划明红线,严守安全政策,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人脑的奥秘》讲座简评

讲座简介 人脑究竟是什么?它仅仅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吗?人类又为何会有三个脑?这三个脑将如何决定我们的情感、伦理和抉择?人脑与人性,理智和情感,知识和行为将如何平衡? 主讲人简介 朱锐,美国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神经学系兼职教授,亚洲所主任。在心灵和神经哲学,柏拉图心灵哲学,比较哲学等领域有着显著的成果,在国际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不发达时,人们曾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生命体的,与图灵机相同,能通过计算完成各种决策。所以人工智能成为研究热潮,科学家期冀通过计算机复现人脑智能,各国的脑计划层出不穷。而今由于人类智能助推计算力增长,使人工智能的很多概念得以实现,但要注意现今的共识是,不能单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进程。 脑 爬行脑、哺乳脑、智能脑这三个脑的概念很有趣:虽然我们也知道爬行脑意外着生命的基础,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并不厚的大脑皮层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甚至祖先的必要部分。 这个概念引出的两个重要结论: 理性与情感并非对立的存在,而是情感能够操控理性。 由情感做出各种价值判断,所以道德与情感也密不可分。 但通过我的搜索发现,这个人脑”三位一体“的理论也仅仅是Paul MacLean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假说,它可以对人的思维、情绪等实际运转功能提供解释。想必对大脑的科学研究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人脑智能充满奥秘,一方面引导我们去探索它,另一方面驱使我们去再造它。

《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讲座简评

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之声从未停歇,但消费文化盛行不衰也是现状。 对老师所描述的生产型人格的定义我并不完全赞同,或者说他的描述也受到了当今文化的影响。他讲生产型人格是不追求享乐,不追求消费,埋头苦干。 但我倒认为恰恰相反,生产型人格在劳动中获得享受,他有能力享受那种用双手创造的快乐。而将消费与享乐对等起来恰恰是今天的消费文化所塑造的产物,它不仅使现代人很难体验这种通过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吸毒”式的消费体验让人在每一次参与全民剁手狂欢时达到巅峰,马上追求满足的生活习惯让人不再适应细水长流,而是“早买早享受”的及时行乐。 很多人都在强调学会等待的重要性,正如心理学家的“软糖实验”显示: 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来自百度百科 但如今的社会文化已经让它越来越难。 人手一部的手机充斥着大量信息,人可以在其中沉浸很久,因为轻轻一刷,无需等待,就能带来无数的碎片信息,易读且带来满足。 “超前消费”成为潮流:花呗、白条等小额信贷为年轻人预支资产创造便利。年轻一代乐意为美好生活付费的理念无可厚非,可适度消费也很重要,为了追求精致而身陷债务危机,生活一地鸡毛…… 试着放慢脚步吧,听听自己的心声,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让广告成为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