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巨轮沉没?让航天飞机遇难? 》讲座简评

讲座简介 “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首航便沉没于冰海,成为震惊世界的海难。美国阿波罗号飞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突发解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悲剧?当灾难铺展在科技的放大镜下,将揭开怎样的真相呢? 主讲人简介 李依依,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讲座由两类灾难贯穿:一种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因被拍成好莱坞大片而充满艺术色彩,并家喻户晓,悲剧的原因也在神秘色彩笼罩下充满重重疑点。另一类包括美国航天史上的三起灾难,事件的发生也都牵动着全人类的神经。讲座通过对灾难的分析也带来很多启迪: 1. 科技力量 高科技发展提供手段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模拟事故现场,判断事故原因。我们日常学习的基础课程,都是这类科技手段的基础支撑,但却远远不够。做为工科学生,应尝试将所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长本领,用学识解决问题。 2. 独立调查 让我比较感动的是听到讲师对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失事调查的描述,大串的数据表明了国家对此彻查的决心。其实正如之前提到的氧气舱爆燃的例子一般,很多规定标准都是由前人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所以对于任何事故都应以彻查到底的态度进行多方独立调查,由此才能给死者以安慰,予生者以警示。 3. 权责分明 这些国家重器的组成也是由多方合作完成,生产日常用品、工业用品的企业也是其中的主力军,企业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在工程的教科书中举过经典例子,福特车的油箱爆炸事件。其实通过调查可知,高管对这个问题是提前知道的,但在权衡利益后——赔偿的损失小于全部召回的损失——而选择了失声。计算的结果是没错,可这种将人的生命用数字衡量却是没有人性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应当始终把人的安全置于首位。 4. 每起灾难的背后都是各种隐患 近日的工地掩埋儿童案,正是鲜明的例子。很多生产事故都出自侥幸心理,在回过头分析时,其实有很多环节都能避免悲剧发生。对于一个关切国家整体利益的工程项目尚且存在缺陷问题,在平时的生产工程中注定会有隐患存在,比从0到1更困难的,是从99%到100%安全。这就需要划明红线,严守安全政策,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