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剑桥生活

这个暑假很幸运,能够来到国际顶尖学府——剑桥大学,亲自感受另一种教育环境。 第一天,我们落脚在伦敦的伦敦国王学院宿舍,我对单人单间住宿环境感到十分满意,属于一个人的空间总能带来无拘无束的欢愉。当然,也暗暗担心,前去剑桥后的住宿条件不比如今,对比下可能会有失落。当然,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当次日乘巴士抵达我们入驻的学院——圣约翰学院,我了解到这是剑桥大学位居前三的著名学院,金庸先生曾在此攻读硕士学位。幸福在于,这里的住宿也是单人单间,当预先参观了我楼下同学的向阳居室后,羡慕的同时期待自己的房间规格。当打开那间房门,我和协助我的Clement都十分兴奋,中大奖的我喜提双层公寓,而且还是河景房——坐落在剑河边的圣约翰学院才能享受到的得天独厚,而之后获知同行人少有此景,对比而下的我更是感到一种优越感。这种良好条件也是我们小组一起开会讨论的不二之选,也使我感到一种荣耀。当然我也明白,即使真的在剑桥求学,想必能够达到这种美好体验的机会也属稀有,但也足以让我对此充满极大的憧憬。 身处异国,如同观察一件新鲜物,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寻找与过往的相似点,华为广告、地产开发,让人有熟悉之感;其二便是发现那些不常见之景象现象。我能看到这里纸质书仍是显著的存在,草坪上时间捧着书籍仰卧阅读的年轻人,路途中手提一份当地报纸的老年人,甚至,街边的流浪汉也在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读着。我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氛围下,人的精神是丰富的。在整个游学过程中,能够在学校设立的课程中对剑桥的教育体系有一定体验——supervision模式。一对一的私人定制导师培养,能够根据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进度,在公共上课之外推动学生在某个兴趣领域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各个学生不同的素质个性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在学校的官网上浏览,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前往某个学府求学,其实不仅仅意味着一种选择,而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坚定的目标。在这既漫长又短暂的暑期课程中,剑桥于我的印象,足以具备这种魅力,让我的内心生发出一种强烈的渴望。 对于自己而言,还有一次意外遭遇值得一提:某日因忘记定闹钟,睡梦中的我听到门外传来同学的敲门声,才意识到大家已经集合完毕。由于上课的教室在远处的,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附近的教学楼,受通勤时间所限,队伍只能按时出发。当我急匆匆收拾洗漱完毕,得知需要自己乘出租车前去,这给我提供了一次紧急事件的处理机会。我提前拨打了经理给我提供的出租车公司电话,很快就接通了,并成功拥有了一个音译很恰当的英文名:Lizzy。由于手中有提供的地址,所以交待清楚目的地比较容易,然而我很快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样说明会面地址。英国的常用准确地址是由字母和数字编码的邮编,但对于异乡人的我来讲肯定不甚了解。所以我只能用最清楚的标志来描述:the main gate of the St John’s college然而接线员仍要用一些语句和我确认一遍,虽然不很明白,只能用最大的勇气来肯定。急匆匆前往大门处,却一直不见车来,最后终于等到一通电话,司机已经到达,只是我实在对不熟知的地点无能为力,因此求助值班的门房。奶奶一脸慈祥,镇定的眼神向我传递出“一切交给我”的支持。通话过后,她向我说明了地点,万幸之前对附近有过探索,可以明白。然而当我匆匆沿路赶去,令我失望的还是扑了一场空。我再次无奈向清晨街道少见的一辆车发出求助信号,车中的大叔十分友善地询问我有何需要,他再次代替我与司机取得联络,这次进展很是顺利。他安慰我:在这里等着便好,一会出租车便会过来。虽然自己并不慌乱,安抚的手势还是让我十分感动,也放心平静地等到了那辆车。 这个小插曲暂时告一段落,幸运的是,下车不久便听到Kris的呼唤,我也终于顺利到达了教室。当然,日后Kris重提此事,描述却是十分慌乱的我一直没有听到她多次高声呼喊,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这件事还是提醒我,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时光,但还是要早睡早起,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这次剑桥之行对我而言,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同级同学在另一国度一同体验当地美食,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presentation的主题、展示形式,同带领我们的supervisor分享上课的感悟与收获,很多时刻是都是令人快乐的。更重要的是,我能够亲身体验传说中国际名校的氛围,并深知这是自己热爱的地方,我很想,能够再次来到这里!

实践感想

在全面脱贫的攻坚阶段,我们队伍在假期前往在今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的河南息县,对我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了近距离的感知。 按照计划,我们在近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杨店乡、关店乡和临河乡。各个乡的发展水平各异,也给我带来不同方面的感受。 我首先能体会到的是交通便利,从县城前往各个乡镇通有班车,无论是出发时从汽车站乘车,还是返程与司机联系了解末班车情况,都让我们感觉具有一定的效率,能够满足县乡人民来往的需要。在关店乡的汽车站牌,也注意到有“村村通”的班车信息,之后听到该乡的领导提及,只是所在时间有限,并未了解实际运营情况,但这些线路的推出反映出对人民日常出行需要的满足。同时,在路程中,能感到道路十分通畅,少有颠簸。直至深入乡内,道路状况保持良好。一反当年农村“无风香炉灰,有雨墨盒子”的土路泥路状态,不得不让我们赞叹不已,这是农村建设看得到的好处。道路对于个人意味着生活与便利,对于社会意味着发展与进步,相信这条条希望之路,定会引领全体老百姓走上康庄大道。 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人员的工作状态。虽然早有耳闻基层干部事务繁重,但百闻不如一见,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基层干部的日常。感受到的情况是在前两年脱贫攻坚期,活多人少,大家都是连轴转,“白加黑”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不禁让我对如今的看到的成果肃然起敬,明白这些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背后都是基层干部久久为功的规划与推进。 时至今日,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些辛勤的工作者总结出经验方法,工作目标逐渐清晰,近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只是虽然内心的压力有所减少,干部仍是不能放松,时刻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这种硬性规定,提升了基层工作的严肃性,客观促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我也希望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然深化每一位干部的心中,从而将工作的自由度逐步交给基层。这样既能够缓解基层工作繁重的现象,又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自主性,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建设,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 此外,重要内容便是下乡进行实地调研的一些感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也日趋明显。在对多户人家的走访中,显著的特征便是年轻人少见,多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抚养孩子,同时操持农活。这背后的问题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方式。不难发现的是,如今大部分农民的耕作方式仍以个人生产为主,仰仗年景如何,风调雨顺收成就好,倘如正逢今年旱情严重,抗旱不及就可能颗粒无收。因此,祖祖辈辈依赖的土地对于村民来说,并不易转变为致富工具,用脚投票的结果正是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靠漂泊在外的打拼,撑起一个家庭。而同时具有戏剧化的冲突是,我们熟知新闻中重污染天气对企业的关停处置,而这件事投射在打工者的角度,意味的却是一天没有活计,没有收入。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每个新闻大事件,都可能包含有小人物的辛酸。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脱贫攻坚的工作不断推进,农村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发展成果,正在惠及占全国人口四成以上的农村居民。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总有敏锐的一部分人抓住机遇,收获事业与成就。只是,在学习宣传这些进步事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照那些默默辛劳的村人,思考如何将成功的案例推广对接,让脱贫致富的春风吹遍华夏的广袤土地。 我们能看到的是真真切切的进步,我们能发现的也有实实在在的问题。鼓励进步、承认问题,我想这种态度才是解决问题、促进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简单寄托于铿锵的口号与行之有效的方案,它更来自于老百姓挥汗如雨的个人奋斗,来自于基层工作者夙兴夜寐的务实肯干,来自于你我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脚踏实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句古训,正是最好的诠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想应是秉承家国情怀,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个人收获成长的同时,构成推进社会进步洪潮的涓涓细流!

关店乡:罗寨村户访谈

户主1情况 已脱贫贫困户 一家三口 老母亲80多岁 男未婚 养子台州打工 家里四五亩地 老母亲见我们来了,颤颤悠悠起身迎接我们,我心酸抓住她的手,却做不出更进一步的亲近动作。一直坚持到我们的队伍分散后,待我们都坐下才坐。与我所料差距不大,谈话的风向偏向“称赞”,答案总不唯一:“最近天气旱,庄稼还好吗?”“好”,伯伯决心很快挤出一个字。“干死了”,后面的老母亲的话轻快却清晰。他不动声色,我们都知道事实如何。在一口井花费四五千的情况下,家中没有打井,抗旱难度更大。村中有公共的井,但地势低,需要抽水机。我只能娴熟地一脸愁云,说着期盼老天赶快下雨的话,但抬眼看灿灿的天,知道于事无补。伯伯没有养殖的计划,提到传染病、猪瘟。 儿子在一月前刚出去打工,之前在箱包厂工作。意外得知厂子停产一个月,这便是出去的原因。碍于旁边团委书记的面子,我并没有展开询问,落实情况。 临走时问向老母亲的身体情况,“挺好的”依然没有盖过“有病”的陈述。多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缠身,好在吃药免费。作别给伯伯打气:好好过日子! 很惧怕这种掩盖事实的说法,欲盖弥彰。首先,贫穷灾难疾病都不是天然的错误。难以理解扭曲事实的心态做法为何大行其道。其次,老母亲一定冲击儿子的谎言的行为也值得深思。客观分析,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正常的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国家对政策宣传过度,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对百姓承诺过高。百姓期待过高。 在高指标的目标指引下,上层将工作压力传递至下层,罔顾实现难度,下层尽力满足要求,很多不如意 社会成长教育,说漂亮话更有用。伯伯说好话对村干部有益,转过来也会对他有益;老母亲反映真实情况,我们的确可以了解更多,但能力有限,并不会给其带来帮助。 户主2情况 家中 老母亲 大娘 丈夫 女儿县城工作 几个儿子 一个情况不错的家庭因为农忙,没有时间与我们交流。继续走着,见到二层小楼的门洞中一个大娘躺在地铺上休息,见到我们倒很是欣喜,邀请我们到家中坐。我并没有明白为什么她对我们这么欢迎,之后经队友提醒才知道,出于巧合,这正是那天在那个村落在盖房子的那户人家,所以也是第二次见面。 大娘或许明白我们的来意,主动提到,“我们穷的原因是,当年躲避计划生育,没有分田,所以也没有耕地补贴。”话虽如此,环顾家中的条件,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奋斗,生活不算差。大娘提到女儿在县里上班,应当是家中的骄傲。 同学再一次注意到家中有关于基督教的海报,大娘被问到略有些不好意思:“忙得话也不去做礼拜。”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展开谈论。不过,农村的基督教发展的确是个让人感到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会信奉基督教?而不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

临河乡:乡间访谈

由于车上嗨聊,到终点站还有两组没有下车,只好在商讨失败后就地分散。 望着宽敞的街道,一时间走投无路。下定决心与坐在门洞下三三两两纳凉的人拉话:乡政府在哪呀?寻求帮助是最好的开场白。她们很热情地给我们指点:你们是过来实习的?没有人来接应你们?知道我们“来早了”。 问向我们的专业,了解我们毕业不分配工作。她提到自己有妹妹学“一样”的社会学,工作找的不好,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准备辞职。向他们请教目前的形式,“乡政府现在的编制都是怎么样的?”,“都靠考试,有关系的走动走动”,大家都理解的,“但还是要有实力”她补充道。这是让人欣慰的民意。 听到我们从武汉来,旁边有大爷提华工是个好学校。我当然兴奋,“我们就是”。之后向大爷了解了这边的种地情况,昨天县城下雨,这里仍是干旱。他指引我们旁边就是淮河,那边有水渠,想要了解情况可以沿着水渠走走看看。 当然听取建议,见到路边高高的堤坝,当是水渠,两边都尚是泛绿的田地。见到旁边有骑电三轮车经过的大娘,推测她去浇地,可以近距离感受,便开口叫住她。“你们认识我?”大娘乐呵呵。我避而不谈,“咱们是去浇地吗?”大娘视我们从城里来玩,乐于带我们一程。 车上了解大娘交过电费,现在回村。用电压力应当来自抗旱。 路程不短,大娘担心我们走不回去,和我们商量到一村放我们下来。 下了车,看到村落破败,不免生疑之中是否还有村民。第一户房门敞开,喊了几声,无人应和,狗摇摆而出,我们被吓退。 继续向前,看到在盖房处走动的人。大致向其了解情况,得知这边有不少人住,指引我们向后面走,他本人还要干活,关抽水机,便作别。 户主情况 八十多岁老母亲 小儿麻痹患者与妻子 女儿和小儿子 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原低保户,被“抹掉” 房门处向内看到远处颤巍巍的老年身影,我们唤她。她过来迎我们入内,让我们坐下。 谈话过程中,我们渐渐了解家中情况,确实困顿。这是老红军的家庭,然而房屋条件堪忧,屋门残破。最近改造旱厕,建筑由自己盖起。望着后院的房子不算新,之前自己修补修补。对于开展过的危房改造活动,村干部的大意是把旧房子拆掉再盖就有补贴,可老人家没有地方住,也需要孩子们照顾。而之前商量好达成补贴前面的房子的共识到最后也无疾而终:重建花掉两三万,答应的一万多没有回声。依伯伯的话,要不是现在有了儿,自己一个人无牵无挂就去讨说法,为了一万多块钱再被关几天不值得。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曾经有上级视察音信时,村干部“关怀”到这个家庭,打电话关照他们说好话。伯伯当然气急扬言实话实说,“敢就把你关起来!”。听他们家人相互质证,身边的确有这种事例。 伯伯感叹:村干部没上过学,识字要靠读小学的女儿。不是党员,这种背景何以管理村政?“村里没有民主选举?”,形式而已,一共两个人,另一个明显就不能成事,结果显而易见。而提到前来走访的亲戚,沧桑而沉稳的容貌,算是全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但并不会被提名为候选人。伯伯说期待我们做大官,并无吹捧之意,我体会到的是对以人为本的领导的热切期待。这让一心远离政治的我居然生发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悲壮感,我一直点头应允,让人感觉还满是希望,心里却五味杂陈,更早明白结局几分。 同时,在农村道路建设如火如荼的如今,这个偏远的小村不仅班车不到,村里的路也没有硬化,下雨泥泞,出行困难。家人也议论着近日又没有动静的生产路的建设,一旦停工可能近期就不会跟进了。 这家人的生活在这段时间并没有明显改善,伯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决定其干不了重活,而轻活没有人脉并不好找,目前赋闲在家。而兄弟姐妹不少,家里的田由两个哥哥耕种,自己没有分到田地。但他的低保仍然被“抹掉”了,村里人的这种说法让我警觉:“退出低保有人商量吗?”“哪会有,就告诉你低保没得了,文件拿给你签个字。” 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不和你玩就不玩了。听到这种说法我也并不吃惊。毕竟,群众自觉脱贫、放弃享受扶助本身就不多见,客观层面上必要政府的劝说推动。只是地方落实起来凸显强硬僵化,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接受,反而让群众看出这只是干部单纯为做好看的数据,并非切实帮扶群众。 至于各种惠民政策,一般村民基本没有享受过。无论是国家对去外地打工的车费补贴,还是对农用机械的补贴,都没有光临这个家庭。可以想象,看到新闻中放映的那些洋溢笑容的脸,但环顾周围此情此景,盼望总有一天化为失望、绝望。 这种情况暴露的问题:村干部的素养低,不仅不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而欺压群众,吃拿卡要,无所不为。对实际废除收费的办事落户要钱,没有办法的群众只得忍气吞声。再有是贫困群众缺少话语权,无法对村干部的行为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样政策倾斜,分配不公问题总有滋生的土壤。

关店乡:农户访谈

农户1情况 房子临街,光鲜,庭院有车 爷爷在家 小男孩上5年级,息县理想学校 姐姐21岁,幼师毕业,考上村中公立小学老师 父亲做生意,母亲上班,在上海 进门后小男孩跑出,很健谈,展示了对陌生人最大的信任。爷爷后脚赶来,对我们有些警惕。 刚开始尽力聊聊天,了解情况。谈到小男孩的上学,看起来是兴奋点,我便猜测:“学习挺好的吧!”小男孩稍有害羞,但还是重重点头:嗯!既然这么承认,那估计就是名列前茅那种优秀了。不过大人还是常见的打压模式:不如原来,以前都能考98,这次不好。小男孩也一副肯定的表情,问他也承认“自己飘了”。 他说起话来很有意思,不仅会说自己的想法,还会向我们讲述别人对他的言行来印证,通常都是一个故事,比如老师对他语重心长地教导。谈到自己喜欢玩游戏,但不和同学玩,“他们不告诉我,说我坑他们”。我们笑了,小孩子很诚实,也很正直。队友问道:“最喜欢哪科?”英语,答案与我表妹如出一辙。我明白了什么:喜欢英语老师吗?喜欢。英语老师最为温柔,这应该是英语老师容易带有的标签。比起小学其他学科,英语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容易接触多元思想,更加明白教育理念。只是,作为英语课代表的他也不平:上课前老师没来班里乱哄哄,管纪律也无用。现在学聪明了,班长管纪律,他去叫老师。“其他老师是不是不乱?”他点头。“感觉同学们欺软怕硬?”他有些不好意思,点头。 交谈之中,确认一些已经认定的信息。考试排名,害怕考试;老师动手,使用戒尺,家长配合;老师越严厉,班里成绩越好;考试成绩好,奖品激励……我都能理解,也并不陌生,虽然距离理想的教育很远很远,乃至背道而驰。可是,现实这般,你对这个学校指手画脚就是与数千家庭为敌。短期看来,他的确改变了教育生态。最该指责的是为什么公立学校没有做到良好教育,私立学校成为家长首选?一切的矛头不应只对准这只出头鸟,我看到这个小男孩依然是向上向善的心,只是怕就怕在,除了风光的小男孩,还有在班中垫底的挣扎者,还有在公立村小的无望者…… 小男孩很愿意帮我们填问卷,只是他有的确实不知道。爷爷避重就轻,不说收入。只说学费贵,一年一万,却不愿给出收入多高。说土地收成不好,天旱连本也回不了,我们说去看看,他犹豫了下还是带路了,小男孩没有跟来。 来到田间,他伸手指去,旱情明显。同时向我们抱怨,路边一棵行道树就吸干大范围的水分,庄稼遭殃。 他没做太多停留,并不在意我们这些学生瞎搞什么。认为我们也是应付的心态,毫无耐心可言。 为什么私下里,富者没有致富的开心自豪,到底是畏惧仇富心态所致,还是因为总有比自己家境况更好? 农户2情况 大叔大婶 大儿子一家在上海打工 哥哥姐姐去上海住几天,在息县理想学校上学 二儿子在外打工 儿媳妇和弟弟、刚出生小妹妹在家 住房残破 二亩旱稻 、 一亩田 下一个目标便是找条件差些的,眼见前面有家房子陈旧,试试看的心态过去。女主人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拉我们进屋。请我们坐下,并给我们切瓜。家里的孩子长得白白净净,招风耳,招人喜欢。与之反差明显的是家中残破的内壁与家具,虽然还有一些基本的家用电器增添稍许亮色。女主人大致明白我们的来意,与我们诉说不少:请书记来家里看看情况,数次应允,却没有真正到访。我认为这种行为的确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如果双方都能把事情说清楚,按照贫困户的标准一一讲明情况,彼此信息通畅,当无更多不满——如果双方都坦荡的话。 在了解过程中,我体会到核心情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承认也接受达到标准的家庭会享受政策,但真正不满的是对其他条件好于自己的家庭,由于某种大家心知肚明的原因享受政策。我相信这种情况肯定存在过,只是不知道如今形势严峻是否绝灭。但双方对话中,就我了解群众并非都不讲道理,而是双方不交流,互不信任:干部怕惹麻烦,热情应付一个还有下一个,而在处理这种问题上好像不会对政绩有益;村民明白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关系是没人愿意替你出头,扯皮浪费时间精力,最终选择隐忍。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当是我们最不愿面对的处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应是需要干部替民担忧的主动性,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或许会达到更良好的执政效果。 花絮·留影 老人热心帮忙拍照,其他人扭扭头,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我们拉着横幅站在中间甚是尴尬,招呼老乡都装作没听见。原本倚在对面卡车的中年人看了会儿热闹后,生怕自己成为出演者,坐入卡车关门驶离了。只见同学们向呆立在路当间的大爷大娘求助,让雷声大雨点小的我好气又好笑,感觉画风有一丝的奇怪:龙哥现场教学。不过一方面我也感叹于同学的耐心,而老人们似乎也因备受重视而乐得帮忙。虽然刚开始时,他们也会有戒备之心:不会找我们要钱吧!但只要把话说明可见还是倾向于相信我们,只是暴露出老人容易受骗的社会问题。所以最后我也接受了这种养成式的照相方式,为什么不相信老人也能照出好照片? 最后是大娘帮助我们,十分耐心,生怕没有满意作品,按了很多下快门。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向笑眯眯、喜滋滋的大爷大娘竖起了大拇哥,以为这就是一出喜剧的落幕。 但临走时,老人显然对我们卸下心防,表示对我们的好奇: 旅游来的? 我认为无论大小,都不应糊弄了事,坦诚以待就是对双方的最大尊重。“了解了解情况!”我一字一顿慢慢地说。其他同学也帮忙解释,老人明白了,脸上的喜悦渐变为严肃: 告诉你们 下面瞎黑!! 老百姓生活苦得很! 瞎黑。懂我意思吧! 老人的话如雷贯耳,揪着我的心。旁边大娘还是笑眯眯地,看看老伴,又看看我们:“学生娃听得懂他说什么嘛?!”我一脸凝重,忙表示听得懂,其他同学也如是说,告别后大家都心事重重。 应该庆幸吗?庆幸老人不识字?对前来此地“旅游”的我们还充满基本的信任。我一直思考,明明都会是好人,到底因为什么原因使两方生出那么大的敌意?我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杨店乡:乡政府

心得: 上午我们社会实践小组一行来到了杨店乡,王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乡政府高度的开放性:“你们想了解什么?我们这边办公室的人,你们都可以问。”乡长的话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坦诚与坦然,也正如她所说,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满副热情,知无不言的态度。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政府的事务会议不断。在百忙之中,乡长也积极帮我们安排下乡的车辆接送,配合我们这群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着实让我们感动与惭愧——感动政府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惭愧我们之前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负责办公室事务的工作人员,便是一位从杨店乡南徐楼村走出的一位大学生。她的主要工作是乡县之间文件会议的上传下达,也参与扶贫小组的下乡活动。由于工作性质所限,她并没有第一手的材料与数据,但通过她的只言片语,印证了我们扶贫工作的繁重与扶贫基层干部的辛苦程度。“五天四夜”、“白加黑”,这些词语,不仅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扶贫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来到另一个挂着“扶贫攻坚工作小组”牌匾的房间,危房改造的负责人也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这个屋子不只是负责扶贫攻坚,什么都干,人少活多!”看到房间里堆叠的各种打印材料,可以一瞥他们的工作常态,理解他们的辛苦。从他口中,我们能了解到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仅解决危房问题,还想到了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帮助购置彩电。前者还是满足根本需要,后者就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温度,大大提升群众满意度。 当然,谈话也反映出脱贫工作中的存在某些问题。“扶贫先扶志”,可以理解有的人并不心甘情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放弃唾手可得的补贴。但负责人也笑着说:“这种人毕竟也是少数,村里人也会酸你。”可见,我们的脱贫工作者还是对脱贫事业充满了信心,让我们也更加期待下午的下乡体验。